

国内高校越来越多“90后”“95后”教授、博导涌现。近日,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刊文介绍该院2025年新进教师风采。其中新近入职的“95后”博士生导师江佳凤等人受到舆论关注。(此前报道:江佳凤(生于1996年),任浙江大学博导!)8月14日,江佳凤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,近日受到舆论关注,她感到有些意外。公众对于“95后”博导的关注,其实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次聚焦。江佳凤等几位博导的正式身份是浙江大学“百人计划”研究员。根据浙江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官网发布的《浙江大学“百人计划”招聘启事》显示,为了引进并培养一批符合学科发展方向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青年学者,造就一支支撑学校未来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,浙江大学借鉴国际高水平大学教师聘任的学术标准和程序,试行教师Tenure-Track制,实施“百人计划”。上述文件显示线上股票配资开户,招聘对象及条件之一是:具有国际高水平大学助理教授或副教授相当水平的优秀青年人才;年龄一般在35周岁左右线上股票配资开户,身体健康;入选后,全职在岗工作。入选浙江大学“百人计划”的学者被聘任为研究员,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。值得关注的是,在国内不少高校,博导不再是学术地位的象征,而是一个工作岗位。不论是教授还是讲师,只要符合具有博士学位、有科研经费、所在学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、本人有水平有能力等条件,就可以担任博导。“公众关注‘95后’博导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聚焦”口述者:江佳凤,1996年生,浙江大学“百人计划”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。专业方向:中国哲学。

江佳凤近日受到舆论关注,我感到有些意外。关于您提到的现象(高校越来越多“90后”“95后”教授、博导涌现),我想说明一个背景:我能获得博士生招生资格,主要是得益于浙江大学实施的“百人计划研究员”制度。这个计划赋予入选的年轻教师博士生招生资格,是在高校人事制度中比较超前的尝试。所以大家看到的,其实是这个项目背景下涌现出的一批年轻学者群体,我个人只是其中之一。与其说这是对我个人的关注,不如说是公众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次聚焦。因此,我觉得“90后”“95后”教授、博导的涌现,本质上反映的是像浙大这样的一流高校,在人才评价和培养机制上的创新与突破。它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:只要有能力、有潜力,高校就愿意为年轻人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,让他们能更早地独立开展研究、培养团队。这对于激发青年学者的创新活力、推动学科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。我的学术成长经历其实和很多青年学者一样,都经历过迷茫、痛苦和自我怀疑的阶段。支撑我走过来的,最根本的还是对哲学本身的热爱和一份坚持的信念——这可能是每个科研工作者心底最真实的动力。青年教师确实要同时面对教学、科研、项目经费等多方面的现实压力。但对我来说,哲学研究始终是一件能带来深层快乐的事情,它是我理解世界、安顿心灵的独特方式。面对考核压力,我觉得关键在于“守”:守住自己的研究节奏和方向,允许自己有“厚积”的空间。哲学思考尤其需要沉淀,很难急就章。与其被短期指标打乱步伐,不如相信扎实的积累终会迎来“薄发”的时刻。保持定力,着力深耕。当下,人工智能不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突破,也引发了深刻的伦理、认知与社会问题。例如,人工智能的自主性与责任划分、算法偏见与公平、数据隐私与人类尊严、智能与意识的界限等,都是传统哲学未曾遇到的新课题。正是这些新课题,激发了哲学思想的新活力——哲学需要重新思考“人”与“智能”的本质关系,反思技术发展的价值取向,并为社会提供理论指导与价值评判的框架。可以说,人工智能既是哲学的挑战,其带来的问题同时也为哲学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机会。在浙大高度支持人文学科发展的背景下,我认为哲学学科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。第一,是知识性协同。在“新文科”建设的多学科融合框架中,哲学可以与历史学、文学、社会学、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形成理论互补;同时,还能够与生命科学、环境科学等自然科学开展跨学科合作。这种知识性协同不仅能拓展学科边界,还能促进方法论创新与问题意识的深化。第二,是元反思功能。作为基础性与方法性学科,哲学可以在整个“新文科”建设中承担概念澄清、价值引导、逻辑论证和方法批判的角色。它不仅关注具体学科的知识产出,更强调对学科范式、研究路径及其社会意义的反思。这种元反思作用,有助于新文科在多学科协作中保持理论自觉与价值定向,从而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,保有深厚的人文关怀与价值自觉。


更多详细报道请点击 ➤时刻新闻来源:澎湃新闻编辑:唐唐举报/反馈
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